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思想解放”指的是             (  )

              A.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D.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2.

              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提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吸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文化大革命”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主要的根据是(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 4.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
              C.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D.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公报 》 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 …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6.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下列有关四次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C.“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 7.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8.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 9.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 10.

              下列语句摘自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其中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B.爸爸六岁去放羊,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C.敬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D.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