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经过对建国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 年9 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制定了什么发展战略?并说明当时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20 世纪50 年代相比,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上有何变化? 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的失误是什么?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
            • 3.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重生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请你分析发展的原因。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具体是什么?对小农经济有何影响?
              (3)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4. 材料一: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军委作了副报告。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其重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周恩来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一……,王稼祥提议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王稼祥的提议受到凯丰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又作了关键性的发言,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1957年底,冒进情绪明显抬头,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出来反对冒进,毛泽东说不
              是冒进,是跃进。周恩来立即站出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几乎逢会就检讨,目的只有一个,就
              是保党的团结,保住一批陈云、刘少奇等有正确经济思想的干部,留得青山在,为党渡过危机。而
              他在修订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藏而不露地将“十五年赶上英国”,改为“十五
              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将‘雀今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
              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国难思良才良将,
              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下了三年余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大无大有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简要评价其品格。
            • 5.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3、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4、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 6.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7. 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 这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有线新闻网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话说,“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仍然将保持以8%的速度增长,而日本只有1%.用不了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成为日本的两倍。”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报道说,尽管中国目前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迟早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材料二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给欧美国家所带来的震撼,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弱。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更为突出。当时日本借助汽车和半导体业的异军突起,在制造业上已凌驾于美国之上。日本公司在此期间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过几年时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
              --程亚文《GDP第二:日本的前车之鉴》
              请回答:
              (1)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但未能变为现实,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今天取得GDP世界第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 9.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
              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