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 2.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 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 的人搞农业,24% 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 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 到45% ,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 到6%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端的是

              [     ]


              A.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B.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了国营企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D.中共八大提出“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 5.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     ]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 6.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     ]

              A.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
              D.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 7.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 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