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革”前后,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人口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人口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建设,1 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 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种变化的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 2.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5)根据材料五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材料六  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6)从材料六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反映的社会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 4. 经济的发展始终人类关心关注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5%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1956年

              1965年

              农业总产值

              610亿元

              590亿元

              粮食

              3.85亿吨

              3.89亿吨

              棉花

              144.5万吨

              209.8万吨

              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

              1402亿元

              447万吨

              881万吨


              表二: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

              (1)表一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2)表二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材料三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四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图一


               
              图二(其中第二图标识的时间2009年)

              材料五 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数据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

              数据二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3)材料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五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5.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取得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3)怎样评价材料三中“人定胜天”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 8.

              中国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许多发名曾经造福于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 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代表性专著

              地位和影响农学

              农学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天文学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算学

                      

              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从这些固有的传统中走出来。
                                                                                                                                                                                                 ——《中西对比五百年》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关于材料一中古代中国科技体系“四大学科”的表格,并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律树”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思想文化政策和交流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科学技术为什么“远远落在西方后面”?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我们怎样才能“恢复固有的地位”,以至实现习近平书记倡导的“中国梦”?

            • 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可就对外开放的原因、格局、意义、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是“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了。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日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摘自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图1          图2           
              图1是1985年9月23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图2是1997年3月3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的关系。
              (2)材料一与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邓小平对这一路线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图1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from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图2分析,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为“下一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