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 2.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 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这一规定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 4. 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材料中斯大林所说的中国的相关情况得到改变是在
              [     ]

              A.抗日战争时期
              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5.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 的相应措施是

              [     ]

              A.没收官僚资本                
              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6.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工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份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l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 9. 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  
              庆祝公私合营

              [     ]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1)根据材料1,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3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