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被誉为“中国近代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
              B.《申报》
              C.《民报》
              D.《新青年》
            • 2.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材料二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 4.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5.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 6.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 7. 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 8.

              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

              A.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
              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谈最新进展
              D.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
            • 9.

              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首次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有了报纸,“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以渐备矣”。由此可见,梁启超

              A.希望将报馆作为维新变法的机构
              B.专注于办报而忽视了维新变法
              C.将言论自由作为变法的终极目的
              D.重视舆论宣传对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 10.

              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 )

              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
              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
              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