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领导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这位“巨人”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手段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自由放任”政策 ④斯大林模式。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

              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据此不能说明的是

               

              A.苏联是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
              B.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象的美梦
              D.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 3.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 4.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1500-1549
              1550-1599
              1600-1649
              1650-1699
              1700-1749
              1750-1799
              1800-1820
              7.4
              7.3
              6.7
              9.3
              --
              10.1
              11.1
              6.7
              --
              --
              6.2
              6.3
              7.0
              6.2
              4.0
              4.4
              4.5
              4.1
              4.1
              5.1
              5.4
              3.9
              4.3
              4.0
              3.8
              3.5
              4.7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5.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体制”
            • 6. 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4月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三:“合众国人民……要求采取直接而有力的行动。”    
              ——1933年3月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政府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身。”    
              ——1981年1月美国里根总统《就职演说》

              “政府膨胀一分,则自由收缩一分。”    
              ——1989年1月美国里根总统《告别演说》

              请回答:
              (1)导致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福与里根总统就职时,美国经济正经受怎样的困难?他们各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探究学习启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只有当农民能够用他的剩余产品兑换城市制造的衣服和用具等物品时,他 们才肯生产超出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农产品。城市人民如果要进行工业生产,甚至只要继续在城里生活下去,他们也必需得到来自农村的供应”。这主要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促进了苏俄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恢复
              C.通过改善工农联盟来巩固苏维埃政权
              D.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8. 2010年6月9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此观点    
               [     ]

              A.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弊端           
              B.否定了苏联经济建设成就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         
              D.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   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世界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寻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以下三次改革都力图将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请依据表格中内容填写以下空白处
              三次改革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作用
              罗斯福新政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稳定苏维埃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