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二者改革的性质是什么?(2分)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

              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阶级的公民中抽

              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

              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

              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

              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

              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

              “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

              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仲连:《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 3.

              改革,中文是由改变与革新或革命组成;英文是reform,意思都是对原有组织形式或社会结构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善社会状况的目的。社会改革是一个全面涉及人文与科学的综合系统工程,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会牵涉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古希腊抒情诗选》

              材料三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订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2)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

              (3)商鞅和梭伦都崇尚法治,为何社会效果不同?试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 4.

              (18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6分)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概括材料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3分)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根据材料四中的图3、图4,你能分别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二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三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匿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国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匿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新校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和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不同目的。(8分)

              (2)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2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对待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各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4分)

               

               

               

            • 7.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3分)

               

               

              材料二:       表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   

               

               

              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 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4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

               

               

              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 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 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诗作

              材料二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指的是什么?(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商鞅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2分)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两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 9.

              (32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

              材料四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分)

               

            • 10.

              (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4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3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