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 2.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 3.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 4. 商鞍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鞍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商鞍对贵族决不妥协
            • 5. 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D.“集小乡邑聚为县”
            • 6.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7.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
            • 8.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商鞅之法,良法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出发点。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