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 2.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群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8分)
            • 3.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 4.
              【题文】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 5.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2)商鞅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 6.
              【题文】材料一  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 7.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如何?(5分)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 8.
              【题文】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 9.
              【题文】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 10.
              【题文】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1)从图1和图2中的牛耕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材料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 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 理的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