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撤。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2.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 3.

              1587年伦敦主教艾尔默这样说:“我布起道来无精打采,我不相信上帝而只相信王上,王上是上帝的副手,因此是我的另一个上帝。”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是   (     )                         

              上帝是唯一的信仰  B.教权高于王权        C.王权高于教权       D.王权的神秘化

               

            • 4.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5.

              宗教改革中下列言论最有可能被提到的是(   )

              A.“信徒皆为祭司”
              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6.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中国的“知书达理”一词最为接近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认识你自己”
              D.“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 7.

              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 8.

              欧洲近代的虔敬主义强调宗教的要旨不在于外在的、教条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虔诚”。虔敬主义的代表是

              A.苏格拉底
              B.薄伽丘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 9.

              (25分) “价值破坏”和“价值构建”是近年来伦理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无论是“破坏”还是“重建”,都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8年,雅典设立奥泰里克专项基金,规定穷人观剧只要不中途退场,即可得到两个奥波尔的观剧津贴制度。……因为有两个奥波尔,有人就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做任何事情,只用在观剧的时候呼呼大睡。后来,观剧者的呼噜声、吵闹声让人几乎听不到表演者在说什么,观剧者的欺骗超越了表演者的表现。在两个奥波尔的诱惑下,雅典人变得不在那么自觉、有序、善良。

              ——根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整理

              (1)试从“价值构建”和“价值破坏”的角度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希腊观剧津贴制进行全面评价。(4分)

              材料二  新的价值观念在16世纪后的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浪潮。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2)材料二中的新价值观指什么?(1分)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以及对后来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3)分析20世纪初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主张“道德伦理革命”,价值重构的原因。(4分)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价值构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代中国价值构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 10.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那末他必定抱有某种目的,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膺上帝的召唤,要尽可能的利用这天赐良机。……他的圣训是:你必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英国国教的信奉者
              B.加尔文教派的教徒
              C.路德教派的教徒
              D.明末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