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現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7分)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 2.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②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④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⑤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 3. 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面材料: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根据材料具体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下表信息不能反映出的历史发展潮流是  

              [     ]

              A.社会主义   
              B.工业资本主义   
              C.民族主义   
              D.帝国主义
            • 6.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才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光绪皇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维新派主张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     ]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进程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对于现代化这种“舶来品”的抗拒是难免的,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叶英、日两国完成现代化的途径有何不同?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