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城市化进程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大约有占日本总人口数三分之一的“流民”从农村进入城市。1920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8%左右,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了将近35%.……191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经过黄金一战的发展,日本的国内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社会呈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商品竞争中,手工业者中分化出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成为资本家。他们雇佣的大批学徒和帮工则成为雇佣劳动者。在欧洲城市中,封建主各等级间的附庸关系逐渐被资本家与工人间的雇佣关系所取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些城市中,商人们凭借对市场行情的掌握,提供原料和收购产品给家庭手工业中的小生产者,自己成为包买主资本家。小生产者则沦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  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
              --改编自《中国近现代国情》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两种方式。
              (2)阅读材料二,你赞成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 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表明,商鞅采取了一种什么政策?分析商鞅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件》,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运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改编自《日本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
            • 5. 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改革措施
              俄国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
              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 6. “顺风”与“逆天”
                 近世以来,交通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乃借此东渐,其势遒劲,所向披靡,……阻之无益,何若因势疏导,同沐文明之和风,……舍此别无他途也。
                 当西洋文明如疹疫流行之际,彼二国逆天而行,杜言防川以自闭,实属不智。虽云“唇亡齿寒”,然彼于我无丝毫之助。非特如此,盖因地理相连,西人或将我与彼二国等量齐观,是故鄙彼即非我也。……唯今之计,我当决断,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列,携手西洋诸国,待彼二国,则如西人即可,子不闻近墨者黑乎?是故,我国势必拒此东方之恶邻于心念也。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问题:
              (1)材料中“彼二国逆天而行”中的“二国”具体指哪两个国家?作者为何称其为“逆天而行”?
              (2)概括材料中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你如何看待福泽谕吉的观点?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了近代化之路。--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  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异的原因。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現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己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0. 人的解放是19世纪中期改革潮流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斯拉夫派人物科谢列夫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神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1)依据材料分析,科谢列夫为什么主张判处农奴制度的“死刑”?
              材料二  明治政府重新划定“四民”:在皇族外,将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华族”,大名以下武士称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强调“四民平等“.同时,政府用公债的形式买断了华族和士族的封建棒禄制,使日本产生了一批新资本家和乡绅。规定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相关措施对日本近代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