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委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 5.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一次反思”首先付诸政治实践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6.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加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和《大革命与旧制度》
              材料二 1898年6月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材料三  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
              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四  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
              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美国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大学对推动宗教改革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问题在维新变法中有何体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 8.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在维新变法中实现了该观点的措施是(  )
              A.设议院,开国会
              B.废八股,兴西学
              C.裁撤闲散衙门
              D.裁汰绿营
            • 9. 以下各项,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
              B.开办京师大学堂和各级学校
              C.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D.实行预备立宪,组建内阁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体西用”的内涵。它曾被中国哪个政治派别自上而下地加以推行?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书3,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他上书清帝的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主张。并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四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那些安坐旧营的士子之所以能转变成改革者、革命者,都有赖于向西方学习,对西学进行一番加工和再创造。与中国文化相汇通,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是西学,在新文化运动深入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开拓了阵地。     --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两个突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