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班人(维新派)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囫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1)材料中“外国人的好处”主要指什么?“在当时发生很大的效力”具体又指什么?
              (2)你是否赞同梁启超关于“他们政治运动完全失败”的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 2. 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  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材料三(如图)

              (2)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你赞成哪一种评价?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苏联共产党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依据材料四,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
              材料五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泥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五中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相似性,并从中对运用比较方法得到什么认识?
            • 3.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到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效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主要理由。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训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训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归纳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 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 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 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 6.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了“改革”一词,被认为是“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息”。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在进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特点?对雅典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二  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要求北魏统治者把政治中心由塞上(平城)南移,但迁都必然会冲击拓跋鲜卑的塞外游牧部族的生活方式,触及拓跋贵族中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同时迁都中原还会危及拓跋贵族的独尊地位,……然而来自宗族和本部族的强大阻力,并未动摇孝文帝深化改制的决心。
              --曾代伟《太和改制的历史反思》(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把统治中心南迁的原因和鲜卑贵族反对南迁的原因。孝文帝的决心对鲜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3)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什么?为此美国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对当时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戊戌变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学之风既倡,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但终就未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入民心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政治运动。……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变革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左”的观念一时难以肃清,认为改革措施背离毛泽东思想,偏离社会主义航线;其次,改革措施触及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听到了不同声音……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和最广大社会阶层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以其骄人的成就而令世人羡慕不已。
              --《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4)材料四肯定了戊戌变法怎样的历史功绩?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遇到了那些阻力?据材料归纳两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
              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
              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分别起到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 8.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手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套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胡锦涛在灰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国民党宣言》回答:
              (1)“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有哪些派别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探索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巩固共和”与“专制”进行了哪些较量?这种反复较量说明了什么?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