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思想史论》中说:“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国图志》五十卷……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则,执此书即可驻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材料四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主张的异同。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时代课题”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 2.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发起中国近代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大基地、大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 3.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发表于哪一历史时期?你如何理解中国“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种觉醒取得了什么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
            • 4.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有一些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近代中国人做了哪些不断深入的努力?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以上这些努力不断深入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什么?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4)概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5. (2015秋•赣州期末)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材料   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这种大转变有二种类型: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传导性巨变,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后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三)阐释事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3)试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 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  “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一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8.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 “重建文化自信心的”在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践及其效果。
              (3)现代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进入21世纪,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宏观国际背景有哪些?
            • 9.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尽管,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由于闭关锁国和思想禁锢而昙花一现。但是,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西学的传入不仅不断扩大,而且还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问题:
              请就洋务运动后半个世纪间“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援例进行梳理补白。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文献记载表明,整个清朝时期上海至少出现过124个同乡会馆或商业行会,如商船会馆、泉漳会馆、药业会所等。1912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公共社团在中国大量涌现。1912年3月上海闸北公民会成立,声称“我们公民有权发言、讨论和处理所有地方行政秩序,大家都不应该放弃。”9月上海南区公民会成立,理由是在共和时代所有的地方事务都应该通过统一意见及集体智慧和努力来办理。
              --摘编自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
              材料二  北洋政府(1912~1928)颁布的部分禁令
              时间主要内容
              1912年5月所有的私立团体不得干预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事务
              1914年6月取缔全国公民会
              1926年5月禁止一切自愿社团参与政治活动,不得发表全国通电和举行抗议集会在政治问题上煽动人民
              --摘编自《政府公报分类汇编》和《时报》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上海公民会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颁布禁令的意图,并概括其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公民会等社团的历史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