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 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 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公房制与西方的官邸制的共同点。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
              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之食,而贾成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
              针对“畜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徒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 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硕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 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 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食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特点。
            • 5. 材料   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尸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今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下表为四次改革情况简表。
              年份主要内容
              1982年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
              1988年国务院补位由45个成为41个;不再保留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劳动人事部、国家物资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机械电子工业部、人事部、劳动部、物质部、建设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水利部、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8年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撤销电力、煤炭、冶金、纺织等10个工业专门部门;新组建国防技术工业委员会、信心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教育部
              2003年国务院部委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体改办、国并入;新组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中国银行监督理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上表能够反映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写出其中两种趋势,并说明改革的历史原因。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期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因而西汉的法律制度处处体现了刑法的慎刑主义思想。其中以汉文帝当政时期的刑政最为典型,他废收孥连坐令,除诽谤妖言罪,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废除了肉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国家……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让刚硬的法律变得柔和,使司法裁判变得宽容,为严刑峻法增加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保护膜。而东汉时期,基本上确立了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政治模式,其中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对于革除前朝苛法,缓和社会冲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沈国娣《中国古代慎刑的政治思想》
              (1)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推行慎刑改革的重要举措。
              (2)据材料,指出改革举措所反映出的汉代治国指导思想的变化。
            • 9.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 10. 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