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家庭,为人正直,聪明颖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饱览人情世事。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他以诗歌抒发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政治理念成为他后来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他,使他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1)材料一中“他深知雅典社会问题所在”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中的“两个阶级” 具体指哪两个阶级?
                                                                                                                                                                              
              (3)综合材料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原则是什么?由此判断出梭伦在改革中对两个阶级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4)材料二中梭伦所说的话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了吗?请举例说明。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   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   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

              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

              (1)若农民的债务不能按期还清,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2)综合材料一、二,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该图片反映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分析该图片反映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的“疯诗人”是谁?他的举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认为“疯诗人”后来成为人民领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一一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我都使他们解放”。
              材料二: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实施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积极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的规定?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如何限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为什么个人的结局会是相反的呢?
                                                                                                                                                                             
            • 6.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公民大会每隔10 天集会一次,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 个部落各选出50 人。这50 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 公民不纳税)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3 )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