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 2.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2分)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分)

               

            • 3.

              (12分)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分为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线与南线。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阅读下列表格——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回答问题。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东南亚和南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 4.

              (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6分)

              材料三  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4分)

               

            • 5.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材料二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

              贸易政策

              1786年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和183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年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1849年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年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据[英]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传统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晚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开始有人对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与抨击,将“利”视作“时之大义”。维新运动中,讲功利以求富强的呼吁,在当时的报刊上也屡屡可见。19世纪末,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既加剧了民族危机,也损害了商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商人主张“自行筹办,则保路权以保国权,亦即以保利权”。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展开。五四运动期间,商人也掀起抵制日货高潮。

              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的义利观又发生了变化且与西方商人更为接近。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权利。财富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利润更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商界“义利观”演变的历史过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12分)

              材料一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材料二 国初民居尚简朴,三间五架式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者,人怪而哗之。   

              ——(明)嘉靖《江阴县志》

              材料三 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

              ——(明)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 7.

              (12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中期起,社会各阶层的表、食、住、行,纷纷突破明初礼制的等级界限,出现违禁犯分的现象,并由俭朴走向奢靡,呈现商业化和世俗化的趋势,而到了明代晚期。这种趋势越演越烈。

              从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开始大规模兴建,形成我国私家园林的全盛时期。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江南的某些目林,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养鸡鸭鹅,蓄鱼数万头,有的产品还投放市场。“又从海外的红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果百人腹”。

              ——摘编自《明代晚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消费》

              材料二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遭而适人之遭,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康。

              ——李贽《焚书》

              材料三  佛罗伦萨上层社套人士的生活和花园是密切相关的……鲍维尔曾经这样评价花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说任何一个给人们带来美好感觉的花圈都像是一座造物主赐给人类的避难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深邃。

              1527年,威尼斯的一位外交宫曾经这样评价“建造这些花园尽管需要巨额的开销,但是他们所营造的景致却是超乎任何人的想象力……”在当时,几乎每个中产阶级家庭都以拥有自家的花园为荣。

              ——梁静《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花园与人们的生活》

              (1)概括材料一的经济现象。(6分)

              (2)指出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3)同时期的欧洲,和材料二相似的思想也已发展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结合材料三,对这一欧洲思想潮流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评价。(4分)

               

            • 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3分)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1978

              355

              167.6

              187.4

              -19.8

              1985

              2066.7

              808.9

              1257.8

              -448.9

              1988

              3821.8

              1766.7

              2055.1

              -288.4

              1991

              7225.8

              3827.1

              3398.7

              428.4

              1995

              23499.9

              12451.8

              11048.1

              1403.7

              1997

              26958.6

              15152.8

              11805.8

              3347.0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2分)

               

            • 9.

              (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8分)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

               

            • 10.

              (13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