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
            •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11分)
            •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外交部提出重订新约三原则:(一)届满期者废除,另订新约;(二)未满期者以正当手续解除而重订之;(三)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同时宣布了改订新约的方法、步骤,此后,改订新约运动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1928年7月,首先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接着签订了《中德条约》,与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订立《关税条约》,与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订立《友好通商条约》,1930年,与日本订立新的关税条约,改订新约运动结束。改订新约运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关税和领事裁判权,订立新约的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与比、意、丹、葡、西等国订立的《友好通商条约》中均有这样的条款:“此缔约国人民,在彼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之管辖”,说明这些国家已同意取消领事裁判权。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照会英、法、美、荷、挪等国驻华公使,上述各国均未明确反对。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才得以废除。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和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7分)
            • 4.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二 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效果如何?(3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反对变法的有哪几类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 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9分)
            • 7.
              (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8分)
            • 8.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 9.
              (10分)【历史——历史上重人改革回眸】 
              材料一 达尔文者,实举十九世纪以后之思想,彻底而一新之者也.是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鹄以进.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
              材料二 康氏评论孟子所说“民为贵”时有云: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公平所归乃举为民主,如英、法制总统然……近于大同之世.经这么一解释,儒教本就有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思想了,并明示了二者的更迭和渐进过程.康有为于是主张设制度局以定宪法,并以孔子自称为素王,孔子亦主张改制,为其变法立宪确立了经典依据.就这样,通过对儒教本土资的重新挖掘,宪政理论大可自给自足,移植西方宪政而不必同时引进西学,难怪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重读戊戌变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5分)
            • 10.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阅报社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