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彀下这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优,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督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帐,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督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督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8分)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 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 5.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3分)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2分) 
            • 6.
              (26分)“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10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8分)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