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2.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
              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观念B.民权主义价值
              C.民生主义思想D.民主主义内涵
            • 3.
              孙中山曾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该材料
              A.意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B.蕴含了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
              C.表现了孙中山的盲目排外思想D.表明孙中山同中共合作的强烈愿望
            • 4.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
              [     ]

              A.亡国  
              B.革命
              C.帝制  
              D.尊孔
            • 5.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     ]

              A.护国军势力大大超过北洋军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封建势力在辛亥革命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D.辛亥革命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基础
            • 6.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 7.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该挽联悼念的是
              [     ]

              A .孙中山
              B .宋教仁
              C .陈独秀
              D .鲁迅
            • 8. 在中国1905——1913年的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共和”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9. 毛泽东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共同点有 
              ①都具有时代性特征
              ②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产物
              ③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都是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产物
              [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0. 下列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家中,鲜明提出建立共和政体的是 
              [     ]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康有为
              D、孙中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