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   )
              A.新文化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
              D.维新运动
            • 2. 14、国际联盟建立之初被谁控制(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英法两国
            • 3. 边界、领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领土的争端影响两国关系甚至世界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历史上法德关系恶化并诉诸武力的重要导因在二战后初期又有重复的可能。将引发德法历史冲突的症结问题改变为促进德法和解的引擎,法国政治家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从煤钢问题入手,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法德双方的利益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联邦德国与比利时在理性合作基础上,经过短暂谈判,于1956年9月签订《联邦德国与比利时王国关于边界变更和其他问题》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界纠纷……1960年8月《联邦德国与荷兰王国关于埃姆斯河口合作规定》签订,缩短了两国边境线的长度,确定了双方对存在争议地区共同勘探与开采的原则。

                                                                                                                              ——据丁丹《二战后德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述评》整理

              (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中数字标识指出法国在领土与边界问题上极力压缩德国的措施,并说明日后德国是如何突破的?(4分)

              (2)材料二中“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指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二战后联邦德国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的特点及对60年代的欧洲所带来的影响。(6分)

            • 4.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召开华盛顿会议
              C.签订凡尔赛和约
              D.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 5.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D.日本代表不善外交辞令
            • 6.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8分)

              材料一: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创立新秩序。”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威尔逊建立“新秩序”的实质?(1分)并依据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一中威尔逊的新“外交方式”(3分)

              材料二:国联成立之初的确是一个“强盗的联盟”,因为它的使命是维护掠夺小国、弱国和战败国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它转化为维护和平的工具,因为它约束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支持和援助反法西斯侵略的各国人民;在德、日相继退出国联后,英法等大国、中小国家和苏联等国联的三种力量在限制法西斯对外扩张方面具有一致性。

                                                                                               ──《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载于《世界历史》1989年第2期

              (2)“国联”的成立与威尔逊有何关联?(1分)材料二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评价国联性质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3分)其最大的失败又是什么?(1分)

              材料三: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颇为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4分)举例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之处。(2分)

              (4)综上,你可得出什么认识?(2分)

            • 7.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 8.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有关巴黎和会的上述评论,其前后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 9. 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 10.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的历史,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共和,礼仪渐减,一切官场仪仗,如衔牌等件,亦皆废置,不尚繁文。近见缙绅士庶人家,每至丧葬出殡,炫耀街衢,至今惯用前清某太夫人衔牌,及旗伞大锣,“肃静回避”“前清举人进士”“某科翰林”及“乐善好施”等牌,亦当衔牌之用,甚至皂隶贱役,亦且假袭官衔。道途见之,每每嗤鼻。此辈者,半皆欺饰庸愚耳目,假作炫耀之资耳。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依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礼仪风俗变化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应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之是否存在”,并推荐调停这些争端的方法。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之。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2)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20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概括所分各阶段的特点。
              选择你所划分的任意一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年代重大事件和政策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
              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
              在知识界中反对白专道路(注:“白专”指潜心科研,不跟风“左”倾思潮),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要求知识分子劳动化。
              1966年到
              1976年
              科技战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和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而受到批判,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科研工作停顿。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95年5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