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B.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以往竞争性的联盟体系是一群特定的国家与另一群国家的对立,是一种均势体系,具有排他性,这将导致国际秩序不稳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提出建立合作型的、集体的国际体系:国际联盟。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对国际体系稳定更有保证。国家间的争端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倘若仲裁失败,无法阻止侵略,那么整个共同体将联合起来剥夺入侵者的侵略成果。但是这种构想从未变成保证世界和平安全的现实机制。二战后,杜鲁门政府筹建联合国的时候,威尔逊遇到的困境再次重演,比如联合国虽然承诺国家平等的原则,但这被其中的寡头政治式的权威冲淡了。作为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合作型安全的理念也一事无成。
              --威廉•科勒《联合国:全球合作型安全的守护者》
              (1)国际联盟没能实现威尔逊的设想,请用史实说明。
              (2)为什么说联合国具有“寡头政治”式的特征?你是否认同联合国合作型安全理念一事无成的观点?为什么?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5年,真实世界开始重建的方式也许和高屋建瓴的理想主义有关联,分享这一思想的有原抵抗运动战士、为和平而战的军人、震惊于原子弹破坏力的科学和基督教大同世界论者,但关联远没有达到他们所希望的紧密程度。塑造战后国际体制(实际上这一工作战时就已启动)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宗教或道德理想。
                 战时官僚、规划者、外交官和盟军领导人自始至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战时联盟转化为一个稳定的、谋求和平的战后国际秩序。如何避免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如何防范未来的希特勒们再次发动世界大战……
              就这样,零年在感恩和焦虑的基调中落下了帷幕。人们对世界大多数地方取得的和平感到欣慰,但不像过去那样对美好未来抱有幻想,同时也为愈来愈分裂的世界表示担忧。
                  战争是否真的结束于1945年?有人提出全世界对抗状态直到1989年才走向终结。……l945年斯大林把欧洲一分为二,这是二战最深的一道伤口。
              --据伊恩•布鲁玛《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国际社会为谋求和平秩序所作的努力。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材料中“1945年斯大林把欧洲一分为二”的这一观点。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美)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材料二  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盟约规定了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国联的不足,后来的联合国是如何弥补这些不足的?
                 材料三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所说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
                 材料四  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摘编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典型事例。
            • 5. 冷战的盒子
                 战后以来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美苏冷战“分割”了世界,但冷战只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乔纳森•雷纳兹《一个被分割的世界:1945年以来的全球史》
              问题:
              (1)列举战后以来发生的不能装在“冷战盒子里”的重大事件。
              (2)为什么说“二战后冷战只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 6. 了解并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对历史学习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世瑜在《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一文中指出:“以往中国史研究过于拘泥王朝体系,并以此区分学科领域和研究问题,……忽略了对历史时期之间连续性的探讨。事实上,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会更关注它们向此后的延伸;而面对另一些问题时,我们则可能更注意它们向此前的溯源。事件史的研究者比较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一个较短的时段内,但从社会史的视角提出问题的研究者则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材料二  从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去认识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的演进,某同学收集整理出如下历史大事: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186 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限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同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法国确立共和制
              材料三  历史比较研究多用于具有某种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历史事物间,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其本质。在20世纪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国际联盟、联合国作为普遍性国际政治组织先后诞生。国际联盟闪现在国际舞台上仅存在26年即宣布解散。联合国成立之初,其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六大洲,到2007年,联合国成员国已多达192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近1 30个。历经了近70年风雨的联合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1)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社会史研究,赵世瑜提出了怎样的研究方法?按照他提出的研究方法,请你对宋代的“市”、“理学”进行阐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若要进一步探讨该时期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主导地位,请你另外补充两个方面的材料并进行说明。请举出该时期东亚社会追赶欧洲文明步伐的两个事例。
              (3)从全球史观角度,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诞生顺应了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国际联盟的消亡“充分地表明了其难以克服的内在局限性”,联合国的生命力则在于它是“能够把地球上的声音普遍集中起来的唯一论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2年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 8.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英国和法国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的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联不是遏制侵略,而是使世界陷于混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  1946年4月国联的最后一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解散,同时宣布把国联的权力和机构移交给联合国。但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
              -------李琳琦《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1)材料一中作者如何认识国联的作用?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联的相关活动进行论证。
              (2)据材料一、二,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里?请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