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0分)

              材料一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这项活动也是“全面防卫日”的重点项目之一。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强调牢记历史,维护正义与和平。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全面防卫日”)的共同原因和特点。(5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全面防卫日”有何本质区别,中国的这一举措有何现实意义?(5分)

               

            • 2.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志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6分)

               

            • 3.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亲爱的英缅印各邦人士暨侨胞:

              中国艰苦奋斗,五年于兹,其目的在于粉碎暴日侵略迷梦,期谋世界和平;当此敌寇回光返照之日,又将魔手伸入南太平洋各友邦之领土,企图危害缅印安全。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今在入缅之初,谨以数端,敬告我友邦人士及侨胞父老兄弟姐妹:

              一、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全在协助友邦,伸张正义,维护人道,争取其它国家最后胜利,建立世界和平。

              二、中国军队的胜利,与世界和平及缅印全部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至为攸关,望我英缅印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中国远征军第一长官司令部文告》(1942年3月12日)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1)两则材料之间有何内在逻辑关系并简要阐述。(6分)

              (2)由材料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9分)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春,德军在欧洲战场有了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日本进一步确定了“北守南进”的政策,企图通过“南进”切断滇越、滇缅等外国援蒋交通线;但美国不久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又于1940年7月2日宣布对武器、军需物资和飞机零件等实行输出许可证;日军在上述张鼓峰和诺门坎对苏武装挑衅失败后,“北进”计划受到沉重打击;而苏联又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无力单独对苏作战;欧洲战局急变,日本以为英国危在旦夕,德国必胜,应乘机“南进”,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为此,1941年10月日本海军统帅部联合制定了南方作战计划,其作战方案以海空精锐组成机动部队,由北方航线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沉重打击美国海军主力。然后迅速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日本的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筑在发动突然袭击取胜的侥幸心理和对战争各方力量的错误估计之上的。同时,他们盲目迷信德国法西斯的叫嚣,相信“已经确保乌克兰宝库的德国,今后将掌握高加索油田,进一步攻略近东、苏伊士运河,从而称霸欧洲大陆”,而且过高估计自己力量,以为能在东方“确立战略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这种战争指导计划,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吴廷缪《日本史》

              材料二  日本的政府要人们从未希望要真正征服美国,他们是希望用大量击沉美国舰艇的方式促使美国分崩离析,就像他们在1905年打败俄国人那样,最后同意谈判,把他们夺取的领土让给日本。山本五十六虽然袭击了珍珠港,杀死2400个美国人,但是,他却立刻使美国人民团结一心。从那时起,他们从未动摇过,决心战斗到彻底的胜利。

              ——摘自(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军制定“北守南进”政策的背景,并分析“日军南方作战计划,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的依据。(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6分)

               

            •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闺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远交近攻”的典范莫过于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后泰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远交近攻”助泰国成功统一六国。

              日本也曾以“远交近攻”为国策:二战中,日本欲扩张领土,与远在欧洲的德意结盟,近攻中、朝、越、缅……和南太平洋国家甚至美国夏威夷。

              二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

              (1)通过材料概括“远交近攻”战略的内涵;分析日本“远交近攻”未能使日本侵略成功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二战时期德国在欧洲如何巧妙运用了“远交近攻”战略?(6分)

               

            • 6.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6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9分)

               

            •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已经向苏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对他们有用的技术援助和经济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1941年6月22日)

              材料二  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

              ----1942年5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对苏联采取了什么立场?为什么丘吉尔宣称“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6分)

              (2)材料二中的《备忘录》是针对什么事件提出的?这表明丘吉尔对此持什么态度?目的何在?(9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27分)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四: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2分)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3分)它体现出什么特征?(3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6分)

              (4)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两国元首与各自议会(或国会)之间关系的差异。(4分)

              (5)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四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3分)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3分)

               

               

            • 9.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及战后和平与战争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最高时达到94%以上。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10多个机场。中国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农、矿产品;给美国提供7.4785亿美元的桐油、锡矿和钨矿等;给英国提供1.148亿多英镑的农、矿产品。中国还派出远征军,直接参加了缅印对日作战。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展览二:我们不屈不绕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展览三: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

              展览四:展望未来,关注和平

              图一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图二 联合国总部大厦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3分)

              3.作为解说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渴望和平的行动。要求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100个。(6分)

              4.时代进人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 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6分)

               

            • 10.

              (10分)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