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活动最终打破了20世纪20年代使世界远离暴力的国际合作框架。它们被称为“修正主义国家”,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们修正或推翻了一战后和平的条款。为了扩大全球影响,修正主义国家重整军备,占领那些对它们来说必须征服的至关重要的地区。同盟国默认这些修正主义国家最初的侵略行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40年10月,他(丘吉尔)告诉一群保守党听众,一是维系英国和大英帝国的不朽光辉,一是维系我们岛国生活的历史连贯性。有人问艾德礼:“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温斯顿(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呢?”艾德礼的回答是:“谈论它,除了这场战争,他在内阁里再没谈论过其他任何东西。”
              --诺曼罗斯《丘吉尔传》
                  材料三  中外大事记
              年代大事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中国国民政府对德意日宣战
              1942年美英宣布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0年代“修正主义国家”分别在欧、亚、非的军事行动。并指出“同盟国”的对策。
              (2)材料二中的“战争”具体指哪场战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战役对世界大战发展态势的影响。
              (3)简述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与世界的积极意义。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信息,总结维护世界和平的经验教训。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将一颗原子弹扔在广岛上,炸毁了五分之三的城市,炸死了78150个居民。……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地越过边境进入满洲。苏联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对日作战,其目的是为了履行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期间所同意承担的义务。除苏联从陆路进攻外,英国太平洋航队在6天航行25000里之后也加入了海军对日本的日益猛烈的进攻。……到1951年即这一占领已达到其大部分目的时,美国和大多数同盟国与日本缔结了和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苏联不在缔约国之内,它们认为和约的条款过于宽厚。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但这一主权仅限于日本的四个大岛。和约除了允许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外,对日本没有任何军事或经济限制。……实际上这一和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阵地的主工堡垒。为了支持这一堡垒,美国在战后的头6年中花费了约20亿美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年8月美、苏、英等国联手对日本作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扶持日本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 3.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战争如影随形,争取和平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美)谢尔曼等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结合18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分析材料二中汤因比为什么在1914年前会有那样的预期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请从全球化视野分析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 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 4. 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我国此次以参战关系参与和会,政府、人民均以中德条约既以参战之结果全行解除,而交还胶澳条件之规定,又系出自日本武力之胁迫,是以主张请求各国公决,胶澳应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
              --《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材料三: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士诒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最后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参加了一战?
              (2)梁士诒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国对中国态度不同的原因。
            • 5.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的漫画,回答问题。

              (1)图1讽刺了什么事件?图2中为什么美国超人带着斯大林和希持勒去接受审判?
              (2)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 6.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此以前,根据现行法令准许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输出西班牙的执照,在今后的一切输出中,事实上将认为已被撤销。凡违犯本次决议的任何规定,将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直接或间接输出或使其得以输出者,将处以一万元以内的罚金或处以五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并处。如总统认为本决议所述情况业已终结时,总统将停止此项事实予以公告,本决议的规定即将因之停止实行。
              --引自《美国外交实录,美国对外关系史文集》
              (1)材料一出自何时通过的什么文件?材料一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2)材料二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对比材料一、二,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实质反映了什么矛盾斗争?
              材料三
              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11日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提出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 9.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外交史和二战中的重大事件。1942年1月,罗斯福总统派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1944年10月,罗斯福总统又将史迪威召回美国。
              材料一   罗斯福给蒋介石电报:“读过有关中国局势的最新报告以后,我和我的参谋长们深信在最近的将来,你就要面临我一直担忧的灾难……如果你不给你在缅甸的军队补充兵员……你必须准备承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我确信,为了防止日本人达到他们在中国的目标,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你在萨尔温江的部队,并要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利,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作出决定……即保持并增加对你的援助……如果再拖延下去,你们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1944年9月18日)
              --摘编自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致罗斯福电报:“除史迪威外,在你和蒋介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我的意见是,如果在目前的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您将失去蒋介石,并将可能因此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任命另一位美国将军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中国的一切陆空部队。” (1944年10月)
              --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迪威事件”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 10. 材料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8艘、潜水艇5艘6艘航空母舰、441架飞机、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
              损失10艘舰艇、188架军机被击沉炸毁,2403人丧生、1178人受伤29架飞机、1艘潜艇、5艘袖珍潜艇被击沉,55名飞行员丧生
              材料二美国提前发觉日本海军计划,1942年6月4日伏击日本舰队,取得中途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中途岛海战美军日军
              参战兵力230架飞机、3艘航母、8艘巡洋舰、11艘倾角、驱逐舰450架飞机、8艘航母、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
              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110名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阵亡
              --以上材料数据引自《二战巅峰战役之经典大海战》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次海战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胜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