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
              材料二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往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一一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 3.

              秦始皇、汉武帝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二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三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ó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二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

              (2)材料三中康熙帝通过哪些举措使国家达到了“寰宇一统”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3) 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

            • 4.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 5.

              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