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四十年,甘肃发生灾害,巡抚喀拜竟隐瞒不报。恰逢康熙巡行边外,得他人禀报,乃将喀拜交九卿严察惩处。九卿议定喀拜应降三级调用,后康熙传旨方改为革职。这表明康熙时期

              A.大臣专权影响到皇权统治
              B.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C.政府重视荒政以稳定社会
              D.地方吏治问题的严重
            • 2.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 3.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 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的言行表明他
              A.非常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根据统治需要调整宗教政策
              C.企图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实际目的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 4.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巩固了雅克萨之战的成果
              B.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 5.

              康熙帝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一做法

              A.反映出康熙帝已摒弃满汉之别
              B.有利于实现其满汉分治的目的
              C.主要是为了加快满族汉化的过程
              D.有利于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 6.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中国与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B.是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一大举措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国家主权
              D.收回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
            • 7. 1683年康熙皇帝曾作诗云:“岛屿全军入,沧浪一战收。”此诗描述的史实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施琅进军台湾,郑克爽降清
              C.清设台湾府
              D.多伦会盟
            • 8.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 9.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