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编自(美)沃尔夫《大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 3.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
              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
              C.礼乐规范
              D.三省吾身
            • 4.

              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
              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 5.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 6.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 7.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 8.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9.

              在北京孔庙,清康熙帝于1684年为孔庙大成殿题“万世师表”匾;1914年袁世凯亲书68字“大总统告令”与“万世师表”匾相对;1916年撤除其他匾额,改悬民国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文革期间,各种匾额毁坏殆尽。对以上行为的目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康熙是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利于统治
              B.袁世凯是为其复辟帝制而制造舆论
              C.黎元洪是利用孔子思想来宣传共和
              D.文革期间毁坏匾额是为肃清封建糟粕
            • 10.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