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 2. (22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 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2分)

            • 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仁”与“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                                    ②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1)材料一中,① 和 ② 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

              (2)从材料二中提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之际的其他儒学思想家。(至少写出两个)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实际回答:你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

            • 5. 某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其中主题为“与孔子同行——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下是本次学习中所整理的图表结构,(10分)

              板块一:遥望当初的孔子

              1

              想当初

              孔子如丧家之犬,儒学迂阔难行

              板块二:再看历代的孔子

              2

              秦朝时期(秦始皇)

              焚书坑儒

              3

              西汉时期(汉武帝)

              4

              明清之际(李  贽)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5

              维新变法(②)

              孔子是变革的先师

              6

              民国初期(袁世凯)

              尊孔复古

              7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板块三:正视当今的孔子

              材料一

              孔子学院标志

              (画面是一只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图案组合,这两个图案又构成了一个变体的“汉”字)

                 材料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材料三

                据新华社报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1)请根据提示填写、完成①②③中的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视“当今的孔子”?(4分)

            • 6. (8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摘自《论语》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分)

              (2)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

              (3) 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 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 8.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主张建立的社会秩序的特点。简要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柏拉图治国主张的相同点以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治国理念的不同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9.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的《日知录》

              材料四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道德行为的准则是什么 ?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民众也要有担当,梁启超把这段话概括为什么?

              (4)据材料四,新文化运动者提出了怎样主张?他们对传统文化态度如何?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 10.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