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 2.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
              A.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C.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D.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 3. 《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
            • 4. 柏拉图在代表作《理想国》中写到,“直到哲学家们成为国王,或者世上的国王和王子们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否则城邦将无法从其邪恶中解脱”,对此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建立寡头政治
              B.排斥雅典城邦体制
              C.反思直接民主弊端
              D.影响希腊社会走向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民主制中……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以上均引自《柏拉图全集》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为此,柏拉图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国?

              (2) 你如何看待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年表(部分)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鲁襄公二十五年 二岁 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
              鲁定公四年 四十八岁 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
              鲁哀公四年 六十一岁 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
              --据何新《孔子年表》编制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何处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    材料三  孔子曰:“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不困不成行。”
              --(汉)刘向《说苑》(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该政治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孔子的言行。
            • 7. 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 8. 如选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园》,图中左侧手指向天的老者为柏拉图,手掌向地的学者为亚里士多德。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师生二人应该是在下列哪一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  )
              A.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B.学园应该培养城邦的上层人才
              C.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担任
              D.出色的学者应涉及广阔的学科领域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柏拉图的主张,并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柏拉图的理想国政体的主要特点。
            • 10.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政体三分法:一人主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主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主治的民主政体。纵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没有出现过民主政治
              B.中国历史中出过贵族政体
              C.君主政体在中国发育最充分
              D.春秋战国是政体变革的重要时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