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积极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秦朝政府当时采取的这些措施,适应了国家政权的功能,它体现在                  (    )

                  A.保障辖下人民安全                 B.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C.实行严格阶级统治                 D.提高对环境的监控

               

            • 2.

               (2009海南儋州一中统测)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②差额选举法      ③郡县制度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3.

               (14分)斯塔夫里

              诺斯在《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分封制度,把帝国划分为四十一个郡。郡是地方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政府,郡下再划分为若干县,县下再划分为若干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黄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三 北京——1919~1949年中国剧变的见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帝国在政治结构上的“划时代的突破”。概括说明这一突破对“空前广袤的帝国”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3)请仿照图1的示例,为图2、3撰写解说词。

              图1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2卢沟烽火:

              图3开国大典:

               

               

               

               

            • 4.

               (2009年厦门考试)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5.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 6.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 7.

               一次考古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应出自                        (    )

                  A.元代           B.秦代           C.西周           D.汉代

               

            • 8.

               《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 9.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业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10.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赢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封建”还是“郡县”?

              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