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材料二: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致苏俄遗书》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产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指出三位伟人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4)最后一位伟人在中国建设方面,开创了什么道路?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3.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什么变化?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并举例说明。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中国的顽固派所说的宪政,就是外国的旧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他们口里说要这种宪政,并不是真正要这种宪政,而是借此欺骗人民。他们实际上要的是法西斯主义的一党专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确实想要这种宪政,想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专政,但是他们是要不来的。因为中国人民大家不要这种东西,中国人民不欢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专政。中国的事情是一定要由中国的大多数人作主,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包办政治,是断乎不许可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怎么样呢?这自然是很好的,全世界将来都要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但是这种民主,在现在的中国,还行不通,因此我们也只得暂时不要它。到了将来,有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现在,我们中国需要的民主政治,既非旧式的民主,又还非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合乎现在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目前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民主的政治)。
              一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准备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原因,并指出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主要意义。
            • 5. 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B.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
              C.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
              D.表现了毛泽东的外交才能
            • 6.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走过不同的道路。

              材料一: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 这次转型的结果是怎样的?

               

               

                  材料二: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2)材料二中毛泽东在湘赣山区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该道路的最终实施情况如何?

               

            • 7.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 8. (22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荣幸地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地感谢你的代表的卓越才能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永远携手前进。
              --毛泽东《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1944年11月4日)
              材料二  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危险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至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毛泽东《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1955年1月28日)
              材料三  为了有利于中美高级接触,党中央从大局着眼,不把美国同台湾断交当作两国高级接触的前提条件。……台湾问题应与整个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一政策调整奠定了中美两国在存在着重大分歧的情况下逐步接近的基础。但是,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一直贯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中,为此,中国对美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进行了一次次坚决的斗争。
              --张化《毛泽东与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毛泽东主张中美“携手前进”的目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面对中美重大分歧,毛泽东的处理方式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从毛泽东对美政策调整的视角出发,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开展革命运动,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列宁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经历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的领导人,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通过阶级分析,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丢掉阶级基础。列宁在……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
              ──石镇平《试析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三 如图(照片发表于《人民日报>》)反映的是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迂回过渡的办法”是什么?采用这个办法在当时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2)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