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19世纪末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   ) ①在北京看到市民们已剪掉了辫子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沿京张铁路了解中国民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3. 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A.马车
              B.轮船
              C.火车
              D.自行车
            • 4.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4分)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 5. 16、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慈禧太后因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认为有损“尊卑”,仅坐一次便不用了。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太后观念落后于时代
              B.奔驰轿车设计不合理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慈禧太后生活简朴
            • 6. 1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 7. “情景模拟”是常用历史教学方法之一,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商人乘坐有轨电车谈生意
              B.《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C.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D.同盟会会员用无线电话联络总部
            • 8.

              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交通工具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31、32小题:

              材料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看下图及其文字说明


              (说明: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三  阅读下图

              (1) 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古代到近代人类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特征是什么?


               


              (2)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代表的科技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 并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有什么主要影响?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蹄轧轧,汽笛呜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觉不安。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

              ——李大钊《新的!旧的!》

              材料二  由于公共汽车价格相对低廉,又能提高出行速度和距离,以至出现“每站候车者,至数十人,大有供不应求之势”…电车的出现促使天津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民国初期,随着连接租界与老城区的电车网络的形成,天津城市商业投资大量向电车轨道沿线转移。…传统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对于时间的定位比较模糊,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以后,由于机械化交通工具具有准确运行的基本特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加精确的时间定位。在上海,“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1)材料一折射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式公共交通对推动近代城市转型的积极作用。

            • 10. 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定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飞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