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7年世界职业超模大赛5月30日在扬州开幕。服饰打扮等生活风尚的新追求作为社会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展现着时代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由于盐商生活方式的影响,江南特别是扬州地区呈现物质繁荣、名流荟萃的景象。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致“作事轩昂,尽事奢华,此以江南盐商扬州最多,向曰扬气。”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大象版)第十一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扬气”与“洋气”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中“扬气”变为材料二中“洋气”的历史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分析19世纪后期的中国人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发生的变化之处。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与风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2.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 3.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路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4.

              (原创)徐珂在《清稗类抄》中曾对上海公共租界南京路某天(晨7时至晚7时)各交通工具经过的次数作了统计,电车450次,汽车900次,马车1000次,腕车(人力车)18000次,羊角车(独轮车)1000次。材料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该地交通工具多样化
              B.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
              C.反映了当地交通工具运行的状况
              D.传统交通工具仍有重要地位
            • 5.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 6.

              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民国建立以后
              D.新中国成立后
            • 7.

              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 8.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 9.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 10. 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近代人们思想的变化
              B.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C.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