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2.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一幅漫画,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B.该事件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C.反对刘少奇等进行调整改革
              D.符合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 3.

              1956年1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毛泽东发表这一看法的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 4.

              (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 5.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56年
              B.1978年
              C.1966年
              D.1958年
            • 6.

              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上海市政府出台一项措施,“具体规定是每四周上映国营片、苏联片各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项措施

              A.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
              B.出台于50年代初期
              C.出台于80年代初期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
            • 7.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 8.

              “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元旦献词或者元旦社论,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变化的见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思想的记录。”据此观点,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1958年:《为全年产钢1000万吨而努力奋斗》
              C.1967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1981年:《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巨大任务》
            • 9.

              1958年北戴河会议把农村出现的打破社界、乡界的“大协作”、“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说成是共产主义的,是群众性的行动,加以肯定。并提出建立规模较大的工农商学兵合一的、乡社合一的、集体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组织。这导致了

              A.农村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D.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建立
            • 10.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