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是中国《1957一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圈》,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 2.

              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 3.

              用史实说明1956-1966年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的正确与失误两种倾向,并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

               

            • 4.

              阅读图《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统计表中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颁布
              B.八大的正确指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5.

              某领导到农村视察,问党委书记“试验田的亩产多少?”党委书记回答“亩产1万斤”。领导说“还可以再多点吗?你们这里条件好,深耕下,还能多打点。”这一现象说明 (  )

              A.领导重视农业生产
              B.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农业生产力提高明显
            • 6.

              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 (   )

              A.政策指导的失误
              B.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7.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这是一首充满乐观精神的政治抒情诗,是1955年10月毛泽东重游长沙岳麓山而作。该诗创作背景可能是

              A.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国家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农村合作化运动发展迅速
              C.域外之事指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苏联撤走导弹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正式提出
            • 8.

              中国某个时期曾出现“写万首诗、唱万首歌运动”,有首诗歌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个运动从属于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红卫兵运动
            • 9.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D.乡镇企业
            • 10.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