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七十年代,同治皇帝就一事件御批道;“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此“御批”有助于(  )
              A.应对边疆危机维护主权
              B.平息开放与保守之争议
              C.解决洋务企业资金困难
              D.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2. 下表为民国40年到70年间的统计资料,从表内数字来看,甲、乙两项分别应为:(  )
              40年度50年度60年度70年度
              81.49%96.00%98.02%99.76%
              38.60%53.79%80.85%96.77%
              A.学龄男、女就学率
              B.稻米、蔗糖自给率
              C.电话、电视普及率
              D.住宅、汽车普及率
            • 3. 十七世纪的欧洲宗教战争频繁,新旧教之间的对立严重。当时日耳曼新教牧师托玛修出版《论旅行利弊四十二点》,宣称旅行会带回外国的坏思想,腐化我们的宗教。他尤其劝告年轻人切莫到某些「危险的地区」去。托玛修所说「危险的地区」应是(  )
              A.瑞士、法国
              B.法国、意大利
              C.意大利、荷兰
              D.荷兰、瑞士
            • 4.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权力渐渐掌握(  )
              A.司法权和军事权
              B.司法权和行政权
              C.立法权和军事权
              D.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
            • 5. 瓦尔那
                     瓦尔那原意是“颜色”或“阶层”,在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不同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然而实际社会中,并非完全依据该理论的规范划分。
                     瓦尔那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等早期印度教经典。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互补性其基础建立在于满足高阶层对洁净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洁。
                     瓦尔那实际运作则呈现“集体性”与“阶序”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问题:
              (1)材料中的“瓦尔那”是指什么?具体阐述材料中所指的不同阶层。
              (2)你如何辩证理解材料中“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 6.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引自郑燮《绍兴》).文中“绍兴天子”是指(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宋高宗
            • 7.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收复台湾之战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雅克萨之战
            • 8. 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9.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大哲学家》一书中,将佛陀、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划为同一类的哲学家。在下列表述中,符合雅斯贝尔斯划分标准的应该是(  )
              A.都漠视俗世的存在
              B.都创造了特有的思维方式
              C.都创造了一种宗教形式
              D.都主张采用逻辑推理方式
            • 10.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