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 2.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人感应”理论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体运行法则
            • 3.

              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4.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 5.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6.

              朱熹认为:“君主虽已制命为天职,然必谋之大臣,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A.朱熹反对君主独裁,主张民主制度
              B.朱熹的思想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C.体现知识分子要求参与国家政治的愿望
              D.朱熹的主张与儒家传统思想相悖离
            • 7.

              在某个历史人物的陵园前有一石质牌坊,上镌对联,曰:“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这副对联纪念的历史名人是  

              A.程颢、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 8.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9.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10.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