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郊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王守仁
              D.黄宗羲
            • 2.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无为而治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 3.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4.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 5.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 6.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规律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 7.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8.

              如图是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准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理学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9.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 1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