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垄断贸易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2.

              下列图片直接反映的信息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出现
              D.自然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瓦解
            • 3.

              《南浔丝市行》一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世纪中期湖州南浔生丝买卖情景:“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古代房屋),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晨至午,并肩累迹不得前。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以下对诗文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②外国的商业势力侵入中国

              ③中国的生丝贸易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 4.

              对下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 百万元)》所进行的分阶段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年  份

              1820

              1870

              1913

              1950

              1973

              1998

              中  国

              228600

              189740

              241344

              239903

              740048

              3873352

              中国占世界份额(%)

              32.9

              17.2

              8.9

              4.5

              4.6

              11.5

              A.西方工业化所产生的原料需求决定了古代中国所占的份额
              B.两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劳动分工影响了近代中国所占的份额
              C.“左”倾错误和列强敌视形成了现代初期中国所占的份额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成提升了1998年中国所占份额
            • 5.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 6.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7.

              “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原材料大量出口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8.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 9.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自然经济
            • 10.

              下表为186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年代

              进口

              出口

              平衡

              1865年

              55,715,458两

              54,103,274两

              –1,614,184两

              1875年

              67,813,247两

              68,912,929两

              +1,109,682两

              1885年

              88,200,018两

              65,005,711两

              –23,194,307两

              1895年

              171,686,715两

              143,293,211两

              –28,402,504两

              1905年

              447,100,082两

              227,888,197两

              –219,212,549两

              1911年

              471,503,943两

              377,338,166两

              –94,165,777两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1865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主要与欧美国家大量走私鸦片有关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呈现加剧倾向
              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其压制使得中国民族工业越来越落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