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文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 2.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 3. (22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 5.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6.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B.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C.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D.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 7. 中国近代遭受了许多苦难,但凭着人民的奋起抗争,中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于多年的艰辛探索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二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哪些新认识?并分析这些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综合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变化,谈点你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