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  )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0.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
              C.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
              D.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
            • 2.

              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 3.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这一记载说明我国

              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
              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
            • 4.

              下图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该时期产业 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②改革开放不 断深化

              ③加入WTO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基本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5.

              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6.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小调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小调歌赞扬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制
              B.人民公社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改革
            • 7.

               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
            •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9. 【题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集体化     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题文】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2,4,6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
              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