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2. 19、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 3. 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时  间
              事   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间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 4.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 5. 有人认为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开通,“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人们对于铁路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欢迎的转变过程,沿线民众的传统信仰开始淡化,乡土意识逐渐减弱,弃旧趋新观念日益加强。”这说明了胶济铁路
              A.对沿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B.促进了山东市场的发育
              C.使商品的流通数量和范围发生巨大变化
              D.加快了沿线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