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专题四导语

              请回答:

              (1)如何评价20世纪初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3分)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6分)

              (3)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地位和作用?(4分)

              (4)简单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 2.

              阅读邓小平讲话的摘录,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对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回答:

              ①以上四则材料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2分)

              ②以上四则材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③邓小平的上述言论对中国改革有何现实意义?(8分)

               

            • 3.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二:关注民生,是近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三: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毛泽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大志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更加有利。                

              ——邓小平《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田结》(1986年6月18日)

              请回答:

              (1)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黄宗羲在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此时民本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1分)并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看法。(2分)

              (3)根据材料三,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

              ⑷材料四中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怎样的蓝图?描绘这样的蓝图有什么意义?(3分)

               

            • 4.

              13.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你对威尔斯的观点有何评论?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较斯大林的思想而言,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 5.
              【题文】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能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
              化,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 6.
              【题文】材料一 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加快建设
              速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究竟想不想快……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
              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我们应当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尽可能短的
              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一一《力争高速度》(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
              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
              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
              奋斗。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
              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
              补充、修正和提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
              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
              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
              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
              的发展。
              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 
              回答:   
              (1)材料—、材料二、三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在思想认识路线上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说明两种思想认识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果。
            • 7.
              【题文】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据此回答:
              (1).中国在20世纪中期和后期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这两次巨变产生的两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这两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两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这两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这两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这两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 8.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目前进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关系。
              (4)材料二与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