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4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3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

               

            • 2.
              【题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 3.
              【题文】比较商鞅变法与此前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有何异同点?
            •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愈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请完成: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 5.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
              (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6.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
                
              商鞅铜方升 奖励耕织(砖图)  商鞅戟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哪些变法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经济形式的变化。
            • 7.
              【题文】改革与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与其时代主题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争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实质。(4分)
              (3)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10分)
            • 8.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如何?(5分)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