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试述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意义。(14分)

               

            • 2.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上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 明朝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仅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场镇就达30多个。这些地方“四方商贾辐辏”。
              ——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隋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4分)
              (3)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扬州为什么会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4分)
              (4)结合材料和你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简述出现新现象的有利因素。(5分)
            • 3.
              【题文】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4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2分)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分)
            •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铁米斯托克里为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是希腊联军战胜波斯第三次入侵的关键人物,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刻有他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人刻写。
              请完成:
              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陶片放逐法”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 5.
              【题文】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一条走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叫这两条路为“丝绸之路”?
              (2)为什么有了陆上丝绸之路,还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3)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结合汉唐时期有关史实说明。后来为什么逐渐衰落下来?
            • 6.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二众多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能否促进古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请说明依据。
              (3)有些史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国家的体制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请说明依据。
            • 7.
              【题文】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西方的“商业革命”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8.
              【题文】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9.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4分)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5分)
            • 10.
              【题文】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繁荣。试用这一观点阐述唐朝、北宋、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情况。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