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1914 年8 月4 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1) 依据材料一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16年战况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比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2)国联盟约的主要成果有哪些?它的成立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国联在美国的命运说明了美国政治的哪些特征?

              材料三: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可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不能姑息残忍的行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能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同纳粹有和平。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依据,此后,美国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变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 1914年 8月 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 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 1919 年5 月1 日天津《大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洋政府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 3.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象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引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5分)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孟梭厉声喊着:“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                               ——百度百科·巴黎和会

              材料二:《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3个条约。

                                                                        ——百度百科

                (1)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法国处理德国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它这样做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叙述一战后国际政治中公理与强权的博弈。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5分)

            • 6.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一战爆发前,日美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独霸和排他性的,而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不承认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日本派兵参加一战,趁列强忙于欧战的机会,攫取了德国的在华权益,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对日本疯狂的在华扩张行为早已不能容忍。一战结束后,美国势力重返东亚。1922年,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合进攻面前,日本开始实行与列强保持一致的所谓“协调外交”。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日美经济关系赖以生存的国际环境。此时的日本将魔爪伸向中国,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步步升级,不可调和的日美矛盾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 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把日本牢牢地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摘编自武寅《两次世界大战与日美关系》

              (1)根据材料概述日美关系的演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7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