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C.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 2.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唐太宗时期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低廉
              D.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 3.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二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引自新华网

              材料三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朝在全国的统治。

              (3)康熙帝时,历史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但是几乎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请指出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主要差异?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 4. 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 5. 某班学习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后,许多学生被“皇帝”的阶级属性弄糊涂了,李世民、拿破仑、威廉一世都称皇帝,为什么又有封建的、半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区别。于是他们开展讨论,得出对区分‘皇帝阶级属性’的四种观点,其中表述最确切的是
              A.是否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B.言行措施主要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C.是虚君,还是掌握实权
              D.其国家有没有颁布实施的《宪法》
            • 6. 唐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以下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最能体现上述信息的是
              A.虚怀纳谏
              B.休养生息
              C.慎用刑法
              D.完善科举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诊有“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关婷玉《中国古代“纪检监察体制”趣谈》

              材料二

                  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古来帝王皆欲国柞长久,唐太宗当然也不例外。魏征认为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关键在帝王身上。每遇太宗处事不当,就朝夕进谏,提醒他应该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善始慎终,使社稷永安,直到太宗觉悟,方才罢休。唐太宗不但接受了这些谏议,而且一再地褒奖魏征,而魏征的回答是:“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唐太宗的主动倡导和魏征的积极响应,促进了贞观时期谏风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又正是出现“女观之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徐明德《唐太宗与魏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魏征等谏臣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成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的原因。

            • 8.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唐太宗时期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低廉
              D.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 9.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政治理念是

              A.谏官十明君→皇权加强
              B.昏君十良言→社会动荡
              C.昏君十奸臣→国破家亡
              D.明君十良臣→治世良方
            • 10.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农业为本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强调“存百姓”思想
              D.“法治”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