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
              A.孔子的“仁爱”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 2.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轴心时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的两位先哲。他们的共同点包括

                 ①创办私学 教书育人      ②崇尚道德 提倡中庸

                 ③研究科学 著书立说      ④思想巨人 影响深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 4.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同一时代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B.都推崇君主权威
              C.都强调奴隶制等级秩序
              D.都重视道德修养
            • 5.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6.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17世纪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7.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 8.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惘
              D.知之为知之
            • 9.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则说:“美德即知识。”这说明二者
              A.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
              B.都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D.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差异
            • 10. 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四十七讲》中说:“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①“克己复礼”        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有教无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